「建築之社會性議題協同研究者」徵求說明


 



 


計畫主持人:孫德鴻


建築系參與者:聯合、中原、銘傳大學建築系畢業班學生共約十二人


徵求內容:社會學系高年級學生十二名


 


計畫說明:


 


大約在十二年前左右,我開始在國內各建築系指導他們的建築設計,建築系在國內的學制大多是五年制,當中最吃重的課程則非「建築設計」莫屬,每堂4學分,每學期都有,不但是必修,而且還會擋修,上學期的課程沒過關的話,連下學期的也不能修,只能等下一學年再從頭來過,所以建築系裡延畢的情況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很普遍。


 


學習建築設計很像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學生從基本設計、建築史、結構行為、環境物理、構造方法等科目開始學習起,就像學習語言會從基本語彙、文法、造句開始一樣,然後逐漸運用在每學期的建築設計課題目中,其中一~四年級的設計課題目多由指導老師決定,所以學生做設計時有點像在作答填充題或是小申論題,等到最後一年,學生就得自己找尋畢業設計的題目,這時就好像是寫作一篇自訂題目的長篇大論一樣,所以畢業設計的內容多少都會充分反映了學生這五年來的學習狀態以及專業人格的養成,而這也是我目前最擔憂的問題。


 


任何設計的本意都應該是「解決問題」,建築設計也不例外,就算跟其他設計不盡然相同,就算跟資本主義脫離不了關係,在建築系的第五年時光裡,學生至少也要試著利用所學去解決身邊許多真實存在的問題,只可惜根據我過去幾年所看到的情況,建築系畢業設計的「主流思維」早已不是「解決問題」,反倒是「造型創意」的徹底發揮佔了多數,真正解決的大多是「個人慾望」的問題,而不是周遭待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所以假如學生畢業前未曾仔細思索類似的問題,等到畢業進入低薪高壓榨的資本主義市場後,就更沒機會了。


 


有鑑於此,從八、九年前開始,每年學生提出他們想要探討的畢業設計題目時,我都會要求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議題性(Issues),並符合下列特質:


1.       所有議題必須針對生活週遭待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不論是設施性的議題或是政策性的議題,都必須具備必要性、迫切性與實際性。


2.       每個議題至少應包含三個章節,分別是「課題描述」、「對策提出」以及「解決方式之建築可能性」。


 


有趣的是,即便沒有特別強調社會議題取向,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最後多會定焦在某些弱勢族群的議題上,導致許多他組的學生都會笑稱我這組是「社會關懷組」,這樣的結果雖然不是我預見的,卻也不會讓我覺得囿限,因為近年來學生操作過的題目牽涉極廣,像是「可重複利用之垃圾掩埋場」、「流浪動物收容設施」、「視障族群之社交空間」、「福祉住宅」、「殯葬設施的省思」、「青貧住宅」、「都市原住民之居住問題」、「人道屠宰設施」、「遊民庇護空間」、「監獄空間型態」、「單親族群住宅」、「青少年輔導設施」、「災後重建」、「煙毒勒戒設施」、「自殺防治設施」、「農地與農舍政策之批判」等等,所涉及的議題皆是社會中的真實現象,雖然所提出的答案並非絕對可行,但至少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將有機會稍微涉獵那些他們未曾想過但卻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僅僅從事一些造型慾望的伸展活動而已。


 


雖然題目的議題性已經具備,只是探索深度畢竟不足,由於前四年缺乏類似的經驗與背景,對於許多社會議題,建築系學生在最後一年能夠觸及的真實面依舊有限,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希望能夠找到幾位願意與他們一起思考以及探索的社會學系學生,在暑假期間與他們兩兩一組,一起研擬議題、提出議題並參與每兩個禮拜一次的討論,建築系學生雖然並非社會議題的專家,但是建築系向來是所有傳統理工科裡最容易產生社會運動者的系所之一,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受益者必然不只是其中一人而已,更何況藉由這樣的合作,社會學系的學生必然也能在自己所學之外看到另外一個附著點,相信也有擴展視野的可能性。


 


所以在此我誠摯的邀請十二位社會學系高年級或甚至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加入並協助我們建築系畢業設計的暑期課程,報名時間從現在開始至五月底結束,暑期課程則是七月初開始、八月底結束,每兩週上一次課,時間為週六或週日,歡迎有意願的學生以電子信件與我連絡,期待你們的加入,謝謝!




 


孫德鴻 建築師


聯合大學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原大學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fleishmannfan@yahoo.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ishmann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